如果你看过《抖音上值得买的100件好东西》,它们背后至少有100个短视频教你如何使用它们,比如《用它清洁车内隐蔽的角落》。在看到视频之前,你或许根本没有任何类似的购物需求,但在视频的背景下,一段15秒的技巧教学,搭配上不错的商品推荐,很容易让人产生“我需要它”的错觉,忍不住想要“买它,买它,买它”。

这些使用说明有多受欢迎?《The》和《》等各大科技媒体都开辟了专门的 栏目。在互联网上,“”的搜索量与游戏、喜剧、评论和技巧并列。2015 年,谷歌宣布这类视频正以每年 70% 的速度增长,2016 年的搜索量达到 亿次。

在新帮每周发布的抖音排行榜中,我们发现在粉丝增幅排行榜中,不乏每期涨粉迅速的技能型账号。看完这些大大小小的技能视频并转发、评论、点赞、下载后,我感觉自己学到了很多新知识,有收纳、有烹饪、有舞蹈、有英语、有办公……只是需要一个实用的场景让我去运用它们。

我们尝试梳理技能类视频的制作套路,也查阅资料,试图解释我们为何执着于“看过=学会”的错觉,以及消除这种错觉的正确观看姿势。

注:本文讨论的独立短视频通常发布在抖音、快手、微博等平台上,不同于英语、乐器学习教程等付费课程中(相对)系统的长视频教程。

这些基于视频的当代指导手册

“如何拍出精彩的夜景照片……”

“如何做出教科书式的完美煎蛋卷……”

“90%的人都不知道这个小技巧……”

“15秒教你一个元素……”

作为一个没有使用过抖音的用户,我经常有种“在抖音上发现世界”的感觉。如果说知识付费能让我们通过“付费”缓解学习焦虑,那么这些秒的短视频,就能让我们在一遍遍的滚动中,体验到快速积累知识点的快感。

知识可以缓解焦虑,毕竟在玩乐的同时学习知识很容易让人感到满足。

你甚至可以把它看成是碎片化知识的再剪辑版。如果你看不完整理女王玛丽·金藤的《怦然心动的整理魔法》,你可以看完《跟我学整理,你的房间干净十倍》;如果你学不完网课平台上的《三个月提升你的英语口语》,你可以在15秒内记住“几句升级版的好词好句”。那么,这些让你主动标注的现代视频手册到底有哪些特点呢?

角色IP

按照应用范围的大小,我们把这些技能视频粗略的分为工具型的比如收纳、整理、办公、美食(烹饪)等,以及非工具型的比如摄影、街舞、英语、健身等。

前者需要借助工具来演示,比如电脑、厨房用具等,“解决问题”本身往往比“谁来解决问题”更重要。

以《烤鸭丫小技巧》为例,一个视频对应一条小技巧,用户的转发心理大概是“转发”、“有用”、“下次试试看”等,它们更像是一本工具书,所以工具书本身的质量比卖书的人更重要。

必应手机下拉❝64xl.com下拉优化平台❞微信搜一搜下拉词软件测试技能

后者属于非工具类,博主的讲解直接影响了教程的视觉呈现,适用范围也比较窄,很难用几句字幕把操作过程讲清楚,比如“元素涂抹”,没有真人演示,你根本不知道这个名词的意思。

:街舞元素点缀

这本参考书可能需要有人陪着教你翻页,这样一来,强化你的个人身份和专业领域,更容易让粉丝记住你。虽然15秒视频的每一秒都很珍贵,但在自动播放的抖音视频中,文字和视频封面在下拉的瞬间就能完成身份识别。

健身博主:

不过工具视频也有启用真人的尝试,比如“麻辣德子”本人和“爱做饭的萨玛太郎”的配音。写冷冰冰的工具书固然安全,但冒着“难以让所有人满意”的风险启用真人上镜收粉,自然能创造出更高的价值。

以结果为导向

在《官方首次公开打造爆款产品的秘诀:一个模式+五个案例研究》一文中,我们用新闻写作的5W1H来阐述短视频让人看下去的特点。如果说剧情视频制造悬念,把未知的结果放在最后,那么教程视频则直接讲述结果,然后讲述实现结果的步骤。

这类视频的文案和开场字幕通常以“今天我们要学习……”开头,告知学习的目的。还有一类则以图片呈现教学成果,比如今天你要煎的鸡蛋是这样的。

左:热爱拍照的木子萌。右:热爱做饭的鱼头SAMA。

相比于歌舞、旅游、搞笑等娱乐类视频的随意性,教学视频更容易筛选出目标受众。一开始就对“知识点”文案感兴趣的人,往往能看完整个视频。毕竟对于深受“沉没成本”影响的人类来说,“既然来了,3秒和15秒也没多大区别。”

碎片是主,系统是辅

短视频让人上瘾的主要原因是观看门槛低,既不需要认知基础,也不需要事先总结。回想一下你在Get上买的那本《薛兆丰经济学原理》,每一章解决一个简单的经济理论,随时可以听,听完就走,听的门槛极低,一章就是一个体系。教程类短视频也是如此。

获取:薛兆丰的经济学课

如果说长视频教程是电视剧,那么短视频教程大致相当于情景喜剧。每部视频都有亮点,但系列视频有隐藏逻辑。15秒的街舞元素不能让你成为大师,但大师的舞蹈是无数个15秒融合而成的。

娱乐第一,教学第二

不管是快手还是抖音,娱乐定位对学习视频自然并不友好,短视频的时长也限制了教学视频的空间。

戴博士的实验室被誉为快手上最有名气的机构,首页上各种炫酷的实验,比如飞上天的大象牙膏、一秒变人声音的氮气。戴博士很少讲解实验原理,还曾因为助手在微博上解释实验原理太深奥而做出调整。

戴博士的实验室

有人质疑,过于强调视觉效果,是否会让严肃的知识变得有趣。但在戴博士看来,在娱乐平台上,首先要让知识变得有趣,吸引到人们的注意力之后,才能被人们学习。

所以短视频平台上严肃的教学并不流行,因为强行灌输的瓜不甜,强行灌输的知识点根本没人会去学。

你是否沉迷于“看过=学会”的错觉?

模仿和学习是人类的本能

如果说网络上搜索“如何”、百度上搜索“如何……”是针对特定问题的定向搜索,那么抖音上获得的技能点则是在滑动屏幕的动作中不自觉亮起的技能树。

随着“”视频日趋成熟,它们的初衷是希望借助互联网的可访问性,让世界各个角落的人们都能学习任何知识,从如何烧开水到如何驾驶波音747。

到底是什么让人沉迷于学习,或让人产生获得新知识的错觉?美国《科学》杂志在发表的《我们为什么喜欢》一文中解释了其中的原因。

研究人员对猩猩进行的水果实验表明抖音电脑下拉,猿类能够观察同伴的行为并成功模仿,这是人类观看视频并学习的过程。换言之,人类本质上是重复者。蒙特雷大学体育人类学系主任卢克认为,模仿和学习是人类的本能。

人类大脑的很多区域都由一个叫做动作观察(类似大脑)的网络控制。在看教程视频的时候,人类大脑中用于完成这个动作的神经元会被调出来。当你自己练习的时候,大脑也会自动调出同样的神经元。可以说,动作观察网络天生就是为了理解动作的含义而生的。如果你看到有人挥动拳头,你会立刻想到“我挥动拳头是什么意思?”没错,“打人”。

《模因机器》的作者解释说,人类甚至可以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和概括,这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地方。

如果说猫药是猫薄荷,那么人药也是猫薄荷( 也是如此)。人类可以花一整天的时间观察,无论观察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还是仅仅存在于屏幕上。事实上,人类对简单动作的模仿不会受到屏幕的影响。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视频网站与人类的社交大脑高度契合,通过视频进行学习和模仿非常轻松。

沉迷于学习幻觉?仍有办法自救

这并非不可能。以下是三条建议。

1.有学习动力

研究结果显示,如果没有学习动力,看1万个视频也只是看个大概而已,毕竟在一个以娱乐为主的平台上,复习新知识也只是出于方便。

在对照实验中,让两组受试者在有动机和无动机的情况下观看视频,并检查受试者的MRI图像。有动机组的前额镜像系统、小脑和海马更活跃。与“内部复杂运动”高度相关的前SMA区(即运动前辅助区)只有在有主观学习意愿的情况下才会被激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